佛历法会名词解释

圣诞
圣诞,圣人之诞辰,即圣人出生的日期。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后来,佛教受儒家的影响,有时也将佛称为“圣人”,如释迦牟尼圣诞、观音菩萨圣诞等。佛历法会节日中,全国各大寺庙一般在圣诞日这一天根据参拜不同的佛,诵不同的经,举行不同的祈福仪式,如释迦牟尼圣诞日这一天,佛教四众弟子就会以各种香汤灌洗佛像,燃香散花供佛,以纪念佛陀诞辰。

出家
出家,意即看破红尘,意味着对人间事物的洞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为因缘名利所染,不为声色之娱所扰。出家人思考人生解脱之道,以求正觉。如释迦牟尼出家,农历二月初八这一日,释迦牟尼下了出家学道的决心,中夜起身,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告别熟睡中的妻儿,断然潜出宫门,唤醒他的仆人车匿,骑上骏马健陟,策马出城、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他发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成道
成道,意即领会佛道而得证正果。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造化苍生。观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涅槃
涅槃一词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
涅槃,有重生之意,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灯节
灯节,又称为元宵节、上元节。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求得佛法归来,称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佛吉祥日
佛吉祥日为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卫塞节,不仅纪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盘的一代史迹纪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盘,都在阳历五月月圆日(The Full Moon of May),也称三期同一庆。   
卫塞节是巴利文的译音,意思是月圆日,是象征佛陀德智圆满、福慧具足,真理之光遍照世界,六道众生都能感受到佛陀真理的启示,破除烦恼与黑暗,证悟光明,清净的佛性境界。农历四月十五,佛吉祥日,藏传佛教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入灭的日子,此日各寺设千供供养诸佛,众僧诵经祈祷;此日诵经持咒得大加持力;许多寺院在此日会举行放生法会或传重要修法灌顶传承!

施粥
<<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寺庙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之日皆有熬粥施粥活动,演法禅寺沿袭佛教传统,并定于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施粥法会,回向法界众生。